介入栓塞

介入栓塞是一种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送至目标血管,阻断异常血流或封闭病灶的微创治疗技术,主要用于血管畸形、肿瘤、出血性疾病等治疗。其核心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精准度高,但需结合病情严格评估适应症及风险。

一、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1.原理:

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导管引入目标血管,注入栓塞剂(如明胶海绵、弹簧圈、药物微球等),阻断血流或封闭异常血管,使病灶因缺血而缩小或停止出血。

2.流程:

术前评估:通过影像学(CTMRIDSA)明确病灶位置及血管分布。

导管置入:局部麻醉下,穿刺血管并置入导管至目标区域。

栓塞实施:根据病灶性质选择栓塞材料,精准释放。

术后观察:确认栓塞效果,监测生命体征及并发症。

二、主要临床应用

1.止血治疗:

适用于急性消化道出血、产后大出血、外伤性脏器出血等。通过栓塞责任血管快速止血,挽救生命。

2.肿瘤治疗:

富血供肿瘤:如肝癌、肾癌,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可抑制生长,部分病例联合化疗药物(化疗栓塞)提高疗效。

良性肿瘤:如子宫肌瘤,通过栓塞减少体积及症状。

3.血管性疾病:

动静脉畸形(AVM):封闭异常血管团,减少破裂风险。

动脉瘤:弹簧圈栓塞瘤腔,防止破裂出血。

三、技术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

微创性:仅需穿刺点,无需开刀。

精准性:实时影像引导下操作,减少周围组织损伤。

恢复快:多数患者术后1-2天可活动。

2.局限性:

适应症限制:需严格评估血管解剖及病灶特点。

并发症风险:如栓塞后综合征(发热、疼痛)、异位栓塞、器官缺血等。

远期效果差异:部分肿瘤可能复发,需联合其他治疗。

四、风险与术后管理

1.常见并发症:

短期:穿刺部位血肿、造影剂过敏、肾功能损伤(对比剂肾病)。

严重风险:脑栓塞、肠缺血等(罕见,与操作技术相关)。

2.术后护理:

观察指标:穿刺点出血、肢体远端血运、疼痛程度。

对症处理:止痛、补液、抗感染等。

长期随访:定期影像学复查评估病灶变化。

五、适用人群与禁忌症

1.适用人群:

符合适应症且能耐受造影剂及局部麻醉的患者,尤其适合高龄、基础病多、手术风险高的病例。

2.禁忌症:

绝对禁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对比剂过敏、肾功能不全(未透析)。

相对禁忌:血管路径复杂、病灶广泛无法完全栓塞。

介入栓塞需由经验丰富的介入放射科医生操作,结合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方案,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