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一定会发展为肝癌吗?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主要由起源于肝细胞的肝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细胞的肝内胆管癌和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组成,其中肝细胞癌占85%-90%。作为目前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增肝癌患者60多万,而中国的肝癌相关病例占据全球一半。

病因方面,肝细胞癌主要由慢性病毒感染、乙醇滥用、黄曲霉素暴露、胆道疾病、胰岛素抵抗及肥胖等因素引发。其中超过80%的肝细胞癌是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变过程之后形成的,炎症与纤维化所产生的微环境对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引发肝癌的最主要病因,肝炎主要分为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炎(包括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瘀积性肝炎、药物性肝炎、淤血性肝炎等,病毒性肝炎又可以分为嗜肝病毒所致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以及其他病毒导致的肝损害。

在各种肝炎中,与肝癌最为密切的当属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可以整合到宿主染色体,因此,即使是没有发展到临床肝炎状态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也是存在发生肝癌风险的,肝癌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出很多,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反复的肝细胞破坏和再生,肝癌发生率显著升高,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概率进一步增加;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癌者大多为丙肝后肝硬化患者,主要与肝细胞破坏和再生有关;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恢复以后不会发生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也不会显著增加;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肝炎进展,大多不会发生肝癌,但是如果脂肪性肝炎持续加重,进展至肝硬化后同样容易罹患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和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在发生肝硬化后同样容易发生肝癌;药物性肝炎、瘀积性肝炎以及其他致病微生物导致的急性肝炎患者大多不会导致肝癌。

肝癌很难通过个体症状或者体征判断,这是因为肝的代偿能力非常强,日常生活中只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肝组织在“工作”。另外肝脏除了表面一层的包膜有神经之外,内部是没有痛觉神经的。由于这两点,我们很难从日常身体反应感受到肝脏疾病,而一旦真的出现症状,例如肝区疼痛、后背疼,就已经到了肝癌末期。所以,对于乙肝、丙肝等肝癌高危人群来说,肝脏检查非常重要。主要检查指标有:

1.胆红素

胆红素是检查肝脏健康和筛查肝癌的方式之一,也是很常见的一种检查方式。不单单能够检查肝功能,还能顺带检查胆囊。如果在检查中胆红素明显增加,有可能是黄疸,而黄疸恰恰是很多肝病的症状之一。如果检查出胆红素异常,建议进一步细查检查肝脏。

2.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检查非常常见,能够通过甲胎蛋白检查了解肝脏问题。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一般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婴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就会从血液中消失,也因为如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μg/L。而肝癌患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会升高,高于400μg/L,就有肝癌的可能性。

3.转氨酶

转氨酶检查有两种,一种是谷丙转氨酶,一种是谷草转氨酶。这两种检查都是检查肝脏功能。转氨酶是肝脏中含量较多的成分。当肝脏健康没问题,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含量正常,而当肝脏出现问题,谷丙转氨酶升高。如果谷丙转氨酶升高,需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确定是否由肝病引起。谷草转氨酶也是转氨酶检查的另外一种,谷草转氨酶能够判断肝脏和心脏健康与否。

乙型肝炎患者和丙型肝炎患者作为肝癌防护重点人群,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脂肪肝患者也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下对疾病进行控制,避免向肝硬化发展,从而预防肝癌。总得来说,肝炎患者的预防措施包括:

1. 首先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佳方式。

2. 远离污染器具、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传染肝炎。

3. 讲究合理饮食:适量摄入高蛋白、膳食纤维、富含维生素等物质,忌辛辣、油腻、高胆固醇等食物。

4. 戒烟戒酒:减轻肝脏负担,避免造成肝细胞损伤。

5. 不要随意用药、停药:很多药物对肝脏代谢产生影响,易造成药物性肝损伤,已经患有肝病的患者,尤其是慢乙肝、肝硬化患者,提前进行抗病毒治疗是阻断慢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最佳措施,因此要遵医嘱规律用药,切记不可自行停药。

6. 保证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休息,不要过度劳累,这样才能使身体免疫力处于最佳状态,减少疾病的打扰。定期检查,特别是已经患有肝病的患者,以便随时了解肝脏病变状态。